从历史逻辑深刻理解和把握“第二个结合”
历史在传承中发展。在“第一个结合”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第二个结合”。“两个结合”是新时代推动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我们党把“两个结合”统一起来、同向发力,既要解决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重要问题,又要夯实理论创新的历史和群众基础,开创了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新格局。
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正确理解“第二个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质、鲜明特点等多次作出深刻阐释,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习近平总书记从不同视角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全面深刻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
“第二个结合”鲜明提出巩固文化主体性等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生长出来的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要求,也不仅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且是内部因素演变的必然结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为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赋予了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根基。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正是通过“第二个结合”,才能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