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
来源:
江苏嘉利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日期:10-30 64 属于:党建知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我们要准确理解这一重大论断的深刻内涵,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才能走向繁荣,封闭必然导致落后。地理大发现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为世界各国开放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数百年国际格局不断演变的历史表明,成功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无一不是采取开放发展战略的经济体。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开放是我们党的主动选择。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我国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我们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当前,我国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
扬长补短、充分发挥自身经济发展潜力的必然要求。各国的天然禀赋各不相同,有自己的长板,也有自己的短板。在封闭状态下发展经济,如“木桶理论”所揭示,短板决定经济发展的规模,而长板却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在开放条件下发展经济,可以把具有比较优势的优质产品出口到世界市场,换回短缺的资源要素,从而加长短板,拓展经济发展的可能性边界。纵观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利用国际市场进行基于比较优势的交换来扬长补短。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不足,人均拥有的石油、天然气、铁矿、耕地等能源资源水平总体上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自身特点出发,确立对外开放基本国策,采取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鼓励出口创汇和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等政策,吸引和承接了大量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产业的跨国转移,运用好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个长板优势,换回了短缺的资金、技术、资源能源等,走出了一条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参与全球分工推进工业化的道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立足新发展阶段,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更加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稳步发展的动力。